从刚过去的国庆档电影市场趋向来看,观众对现实事件的兴趣或许更加低了。从2016年的《湄公河行动》开始,到去年的《红海行动》和《我不是药神》,以后今年的《烈火英雄》《攀登者》《中国机长》和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植根于现实、取材于生活、还原成历史,早已沦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一种新的故事情节策略。不同于以往全然已完成任务式的根本性题材创作,在政策环境和市场规律的双轮驱动下,当下中国银幕对现实题材的做到更加多反映出有心态、专业和高效。给人印象浅的有三点:一是反应速度。把历史事件改篇成电影并搬上银幕速度迅速,《中国机长》和《攀登者》等新片从创新筹划、摄制制作到全片已完成,只有短短十多个月。二是类型广度。从军事、科幻到灾难,从登山、消防到航空,牵涉领域以往国产片皆少有踏上,非常丰富和扩展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空间。三是制作高度。香港编剧、内地制片和海外特效技术的三者融合,呈现较高的成片品质,特别是在在展现出灾难场面的视觉特效和真人实景拍摄方面,或许现在赢好莱坞。整体上看,这些取材于现实事件的电影用力脚踏实地,一洗颓废之风,重现再一的银幕现实主义。从《烈火英雄》《攀登者》到《中国机长》,无论是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演译、纪实美学的传统重返,还是类型电影的创意制作,都有不少突破,带给了较好口碑和票房。当然,成品并不代表精品,这些影片在内容题材的挖出、类型故事情节的传达以及英雄主题的演译方面,另有不少提高空间。笔者指出,历史现实事件的影像传达,关键在于处置好三对关系:即历史语境和艺术虚构的权衡、行业题材和故事类型的区分、故事情节逻辑和抒情张力的均衡。纪实性:历史语境和艺术虚构“一个人,一个故事和一个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