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商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市场需求更加大,在正规化销售渠道之外,仍然活跃着一个依赖人力装载商品入境、通过网络展开分销的群体——送货。长期以来,活跃在社交软件上的送货群体未划入市场监管范围,在消费者权益确保、税收管理等方面不存在隐患。《电商法》实施将近两个月来,给消费者和送货群体带给哪些新的变化?新政实施影响大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公布的报告,2017年中国微商行业市场规模超过6835.8亿元,从业人数超过2018.8万人。长期以来,从业人员如此可观的群体未划入市场监管范畴,大多数送货在清兵时并未申报关税,在交易后其扣除也并未申报个人所得税,在市场公平竞争与国家税收规范化等方面正处于法外之地。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《关于作好电子商务经营者注册工作的意见》认为,还包括微商在内的网商不应依法办理市场主体注册。今年1月1日落地实施的首部《电商法》对涉及问题作出了具体界定,拒绝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,专门从事销售商品或者获取服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、法人和非法人的组织依法办理市场主体注册并纳税。自此,海外送货作为电子商务经营者,须要按规定注册、纳税。《电商法》于2018年8月31日发布后,对送货和微商产生了一定影响。有送货回应,随着利润空间传输,今后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前景并不悲观,同时一些境外商场也经常出现利润下降的趋势。莎莎国际发布,截至2018年12月底,现财政年度第三季销售营业额同比暴跌2.2%,其中港澳地区零售及杂货业务营业额同比暴跌2.8%,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有送货群体行为更为慎重。送货圈子大洗牌新政实施后,送货圈步入大洗牌:有的套路装修,合体“灵魂画手”,通过手绘商品、语音交流等方式回避身份;有的所持从容态度,期望规定细节更为具体;有的黯然离场,不愿为了仍然可观的利润违反法律;有的指出送货的春天来了,盼望“洗白”身份,在日益公平的市场环境中拼死一搏。一些送货者回应,随着《电商法》日益完善,清兵时遭按规定、必须足额纳税的情况更加多。纳税后的商品价格完全与国内专柜价不分上下,在有可能触碰法律底线的风险下,利润空间的传输对自己影响较小,今后可能会从商。而另一些送货则所持积极态度,指出新政实施对自身不利。